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队奥赛“全军覆没” 和反对全民奥数无关

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19-08-23

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民众,都该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奥数,而不是动不动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。


文 | 酒颜君

近日,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(RMM)落下帷幕,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,最好成绩是获得银牌的第15名,总成绩中国队排名第6。在曾经“全民奥数”、奥数从小抓起的中国,这样的成绩就像乒乓球比赛得了第二名一样,成为热门话题。

“中国队又惨败”,是舆论描述这场比赛结果时最多的用词。其实不光这次比赛,近几年来中国代表队在奥数国际比赛上的表现似乎都大不如前。

比如,在另一项赛事,有着“数学世界杯”之称的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(IMO)上,中国队已经连续四年无缘冠军。要知道,中国队以前可是这项赛事的常胜将军,自1985年参赛以来,总共拿过18次总冠军。

习惯了胜利的“奥数大国”自2015年开始排名不断下滑,所以这次失金引发社会各界对我国奥数教育模式的反思。最有代表性的意见,莫过于把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,归结于之前教育部门全面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。

这种舆论压力,甚至让参赛队伍的领队不得不通过媒体“申冤”,向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解释了这次大赛的性质。据介绍,这次比赛参赛人数和金牌数都很少,我们派出的选手也不是国家队,这次比赛更多的作用是锻炼队伍。因为大赛为了给高水平的学生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比赛,它的赛题有时比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还要困难。

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近年中国队的成绩

言外之意,这次比赛成绩虽然不理想,但也谈不上是水准大滑坡,归咎于近年来对奥数的“降温”,也未必准确。在对待奥数的问题上,我们确实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
奥数最初名声大振源于很多学校都会以“奥林匹克竞赛”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,在比赛中取得名次,获得奖状的学生将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被名校录取。甚至在高考中,奥数也一度作为加分项。奥数因为拥有着诸多“特权”,受到很多家长的重视。

要知道,中国家长在教育上的爆发力大到不可想象,有需求就有市场,全国各地的奥数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,一发不可收拾。无论是否喜欢奥数,很多孩子都被逼着接受这门额外的课程,并且填鸭式的学习、比赛、拿名次。

补习奥数占据了很多孩子和家长太多的课外时间,在金钱和精力上也是损失惨重,而能靠奥数成绩升学的名额其实寥寥无几。终于,家长和孩子都认清现实熬不住了,又开始反过来呼吁全面打击奥数,这时,奥数从曾经备受追捧的项目跌落到被称为是“迫害孩子”的工具。

此后,各地方和教育部门也呼应舆论,开始了对奥数的严厉打击。2005年,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说“简直是毁孩子,奥数是最无聊的一种比赛”,并叫停“迎春杯”;2009年成都发誓要斩草除根;2012年,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公开发声,打击奥数上升到国家层面,全国各地开始关停培训班。2018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》,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,数学奥赛的“额外优势”消失殆尽。

2011年,西安,七部门查处奥数班遇尴尬,学生齐喊“出去”

梳理完这个演变过程,必须要厘清的问题是,所谓“全民奥数”的模式,无论当时还是现在,都是不被各界认可的。正如一位奥数金牌主教练所言,人数众多的全民培训模式,反而会埋没了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人才。

所以,无论是舆论还是政策反对“全民奥数”,反对奥数被功利化,都没什么毛病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在反对奥数被异化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力过猛,让那些真正喜欢奥数、有这方面才华的学生,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舞台。

作为对照,我们可以看看美国、德国等对待奥数的态度,一方面他们并没有掀起“全民奥数”的狂潮,学生无论感不感兴趣都被家长逼着去上辅导班;另一方面,对奥数比赛也并不是如一些网传消息,随便招一些天才少年就去比赛,而是也会经过层层选拔和培训,是一个优中选优的组织过程。

这才是应该回归的理性常态。我们不必因为一个比赛的失利,就觉得之前反对“全民奥数”是走错路。抵制“全民奥数”的异化,但不是一刀切全面抵制奥数,才是更理性态度。而把奥数当成“敲门砖”、“加分项”,的确可能导致奥数被扭曲,剥离掉这些功利因素,更有可能筛选出那些对奥数真正有兴趣的孩子。

总之,判断奥数值不值得学,没必要以一次比赛得失为标准。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民众,都该以更理性的态度面对奥数,而不是动不动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。只在乎冠军和金牌,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成长,那就永远找不准教育的分寸。

关键词


 福州见义勇为 知网 | 改拼音

故宫 | 强收幼儿园 | 流浪地球

春节献词 | 年终策划:戊戌镜像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